向一个打包打了上百年的师傅学打包的学问。
有次,我在旧金山机场Check-in时打开行李箱,一旁开朗的胖姐姐说:“Wow, You are so organized.”我笑笑:“I learned from the best.” 我说的”Best”就是一位做行李箱,钻研打包上百年的师傅——路易威登。
《Louis Vuitton City Guide》这套独特的城市之书包括了世界上最热的旅行目的地,非常值得收藏。它们的电子版也可以在App store下载。
在每本《Louis Vuitton City Guide》后面都有怎样打包的指南,有些事我之前也不知道,比如叠衬衫时要“将领子翻起,以起到保护作用。”;再“每隔一个扣子扣上一个……”各种技巧你可以看书,书在LV店内有。
选一个长久的旅行良伴。
十几年前刚入行时拍路易威登行李箱的静物大片,我意外地发现行李箱居然是没有轮子的!惊愕之余,有经验的老编辑笑说:拿路易威登箱子的人是不用自己拉行李的,所以自然不用轮子。
时代演进,后来路易威登行李箱终于有了转轮也算是“划时代”的改变吧。我从网上看到这个Marc Newson设计的全新行李箱时就觉得它写了我的名字。
见到实物更是如此,经典的Monogram和现代的淡金色双拉杆搭配格外雅致,而且关键是这个箱子非常轻(因为采用了超薄钛层),便于携带。最后,因为可以定制自己名字缩写,所以它名副其实地写了我的名字:SSS。
不慌不忙,旅行在一个看得见风景的早餐厅开始。
如果你在异地旅行,其实完全不用早餐全在自己酒店解决。找一个看得见风景的餐厅,在早晨就开始融入这个城市。而且,你会发现很多热门餐厅在平日早(午)餐时都不用等位,且价格没有正餐那么高,所以早、午餐你能更多体验美食,又拿到更好的位置。
在上海,如果天气好你可以去Park Hyatt 在91层边俯瞰外滩边用早餐,或像我一样在外滩源找家餐厅坐在户外,晒太阳,看百年前的上海历史建筑。
在同一座城,选一条不同的路。
上海出差去了不知多少次,可真正有新发现还是几年前跟随中国Art Deco最大的收藏家之一尔冬强老先生一起走走上海的Art Deco建筑。无论旧时警署、别墅私宅抑或公共泳池,上海的Art Deco建筑的式样、数目都丰富得惊人,这也让我对这座本来的“出差地”产生了新的情感。
我很喜欢City Guide中的路线,除了各种主题的步行路线,最意外也最浪漫的就是跟着……的步伐,上海的是跟生长于上海的英国作家J.G.Ballard看看法租界的老洋房,巴黎则是跟随梵高的脚步重新认识蒙马特……
在异地,约一个当地朋友认识一座城市人性的一面。
在跟漠河差不多纬度的柏林,寒冬和钢筋水泥的公共建筑都让我觉得想快点离开,可当我采访、结识了几个当地朋友之后才深深地爱上了这座十分有温度和个性的欧洲酷之都。
在那之后,我尽量走出Comfort Zone,每次旅行时都尽量找个当地人随便聊聊,结果是从另一个侧面认识了一座陌生的城市。你会发现风景的记忆远没有人与人交流的记忆深远鲜活。
在绿树如荫的武康路上的Farine法式面包坊,我边喝东西边等一个当地朋友。
一点不晚,现在开始建一个旅行记忆收藏库。
我是收集控,旅行时的门票、去过餐厅有设计感的名片、贴纸等等都一概不丢,准备什么时候开始做旅行的剪贴本。但我发现每次信誓旦旦都在回归之后像忙碌的生活低头。
去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看日本艺术家河原温(On Kawara)的“I Got Up”展览启发了我:1968年到1979年的每一天,艺术家都会寄两张明信片给朋友或同事.11年间,这个简单行为成了艺术,也概括了他生活的轨迹。顺着博物馆螺旋的通道慢慢向上,也好像走过他的人生之路。
于是,我开始在去每个新的目的地时给自己寄明信片,不同的邮戳,各国的邮票和当时自己的心情都是独一无二的记忆。
点击“阅读原文”,可以免费下载路易威登城市指南app。
25座城市,超过10000个景点,说走就走。
LS=Live Smart,赛LaVie的“人生都是选择题,怎样做出正确抉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