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瓷雕是福建省东山岛寺庙建筑中一种汉族传统手工技艺。它选取各种颜色鲜艳的彩瓷器,或利用残损价廉的彩瓷为材料,按需要剪成形状大小不等的细小瓷片,再用它来贴雕人物、动物、花卉、山水,装饰寺庙宫观等建筑物的屋脊、翘角、门楼、壁画,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久不褪色的特点。其精湛的雕刻技艺,不朽的艺术价值,是凝聚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结晶。
自唐代陈元光主政漳州时期,中原汉文化便源源不断传入东山,并从东山再向台湾乃至海外传播。剪瓷雕为何人何时创造发明已难于考证,相传,从宋代晚期兴建西山岩的
“初来寺”时就已经有了该项技艺。到了明代,东山兴建寺庙、祖祠,该项技艺便开始盛行。清以来,东山剪瓷雕的工匠有更多的机会与广东以及邻县的工匠进行更多的部分交流切磋,使该项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东山与海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这种传统手工技艺便逐渐东南亚及台湾地区传播。
做为祖国传统艺术的瑰宝之一
,
剪瓷雕在今天的闽台地区乃至东南亚有着较大的影响
,
在那些极具闽南地方特色的仿古建筑或园林建筑中
,
都少不了剪瓷雕。
平雕着重于构图,一般用于近景;叠雕则多用于高处屋顶的龙凤走兽、水族飞禽和花卉树木,剪瓷雕技术难度最大的要数立体雕,如古装戏剧武将人物的盔甲、文官的蟒袍、才子佳人的宽衣窄袖。立体雕的制作须先用铁丝或竹篾做骨架,用黄麻绒或稻草绒和着红糖浆经发酵制成的粘度好的泥灰打好泥塑坯形,再粘贴上色彩斑斓的剪瓷片,人物的面部则仍保留灰塑粉彩的工艺。
融合泥塑、绘画、雕刻之所长,其独特之处在于艺人们巧妙地利用经烈火烧焙的瓷片,可经受长年日曝雨淋,海碱侵袭而不褪色的特点。每一组作品既有鲜明的内容和寓意,又色泽明快,釉面透亮,交相辉映,富有动感。
剪瓷雕是一种高强的技艺,要求艺人要有很高的艺术素养,才能把握物体的正确形象,使形体粘接的天衣无缝,传神逼真。已故著名剪瓷雕艺人林少丹擅长雕长
“双龙戏珠”和“丹凤朝阳”,孙齐家则以博古、花鸟、飞禽走兽和古代戏曲人物著称。据
1961
年
7
月在漳州举办的《闽南工艺美术展览会会刊》记载:“展出的剪瓷雕有‘孔雀’、‘公鸡戏蜈蚣’、‘玫瑰花’、‘和平鸽’等作品,色彩绚丽,构图严谨,造型生动,古朴典雅,成为此次展览会新美术工作者和民间老艺人的佳作代表。”至今闽南地区修葺的许多古建筑物也都留有他们的佳作。
【孙丽强】
林少丹先生的剪瓷雕技艺无传及后人,孙齐家先生传给其子孙丽强。
30
多年来孙丽强参与建设、修复祠堂、宫观、寺庙百余座,足迹遍及闽南粤东等地。其剪瓷雕制作技艺继承了其父孙齐家的工艺特点并有所创新,以其题材广泛、构图严谨、造型生动、色彩绚丽而深受人们的喜爱,
2009
年被推荐确定为福建省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东山剪瓷雕的代表性传承人。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山关帝庙,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宫前天后宫、平和三坪寺、云霄天地会主要活动地高溪庙和吴伯雄的故乡永定县下洋镇思贤村的路门牌坊、福州三坊七巷的二梅书屋、小黄楼等寺庙、祠堂、古建筑都有其作品。
【代表作】
东山关帝庙是台湾关帝庙的祖庙,如今台湾共有大小关帝庙
950
座,且大多源承于东山祖庭,建造时都少不了仿造祖庙的样式、祖庭的剪瓷雕装饰,在闽台地区和东南亚颇负声誉。
平和三平寺剪瓷雕:三平寺的塔殿、二殿、山门、广济园、大雄宝殿等剪瓷雕,共雕塑
150
多个神话、历史、民间传说人物故事和近百只飞禽走兽、花鸟鱼虫。作品以其明韵清风,成为三平寺古建筑群中最耀眼的一道风景线,让人感受到闽南民间艺术的悠深,被誉为三平寺上“永远亮丽的造型艺术”。
部分文字、图片来源于网络
扫一扫,关注闽南侬二维码
有你想听的闽南故事
您有任何建议、供稿都可以发至邮箱
邮箱:
164364292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