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仔”结果了吗?现在还长那种“扁桃瓜”吗?
夏天一到,北京的喵家大舅给老家打来电话,雷打不动地会问喵妈这一句。耳朵听到起茧。大舅已经离开闽南N多年了,讲话都一口京片子,而他每年心心念念的这个“金面仔”和“扁桃瓜”,正是近来菜市场的小霸王之一:丝瓜。
随便叫它,闽南人都爱叫“菜瓜”、“水瓜”、“吊瓜”,如果非要显得文化味一点,则称之为“倒阳菜”、“天罗”等等。
大舅印象中的“金面仔”,其实是一种身材娇小玲珑的丝瓜,长度通常是二十公分不到,皮色翠绿可爱,是初夏最早登场的瓜,价格会稍微贵一些,所以同安人叫它“
金面仔
”。
而“
扁桃瓜
”属于巨头界。最长的据说有一米长、重量有3到4斤,足够一家人吃两顿了。
最常见的厦门本地丝瓜还是那种肉嘟嘟的、身长不到一尺的“
肉瓜
”,瓜瓤软而洁白,肉多少籽,即便素炒也是味道相当佳,所以特别受欢迎。
“三株丝瓜,胜过一个查某仔”
。
很多老派闽南人还会说这么一句话。大概是因为丝瓜比女儿好养吧。你看,它生性是个“湿人”,喜爱潮湿,池塘边、河边,甚至房前屋后、院子里,择一个地儿,撒下种子,再搭个简单的棚子,很快瓜苗上棚开花结果。
更妙的是,瓜棚下可乘凉消暑,瓜熟时节基本天天有瓜收成下锅,瓜期还特别长,夏秋两季至少四个多月。这么好养又好吃的瓜儿,
相比娇生惯养的女儿,性价比果然是比较高!
说起来,喵家的亲戚都是丝瓜控。
比如,表姨妈总是会提起一件事:当年她结婚时,表姥爷只给了她牛棚后面一块不咋地的小菜地。可是没想到在后来那个“瓜菜代”的岁月里,这块地里绵绵不断产出的韭菜、萝卜,特别是丝瓜,竟然帮助一家人把肚子给填饱了。
表姨妈最自豪的,是她对于“丝瓜+蛋”组合的独门手艺。其实就是“丝瓜炒蛋”,丝瓜切成滚刀状,在油锅里翻炒到稍微变软,加入先前打散后滑炒备用的鸡蛋,再翻炒几下,大功告成。炒丝瓜即使不加水,它本身也会产生很多汤汁,这种天然的汤汁拿来配饭,表姨妈说,秒杀上海泡饭。
厦门街头巷尾大排档的丝瓜菜品,端出来都是这么家常,却总让人在炎炎夏日里胃口大开。除了
“
丝瓜炒蛋
”、“
丝瓜虾仁滑蛋
”
之外,各种炒、蒸、烩汤的做法其实也很有搞头,更有渔港特色即视感。
“丝瓜蛤蜊”、“丝瓜炒鲜鱿”、“银鱼丝瓜酿”、“干贝蒸丝瓜”、“鲜虾丝瓜盅”
——
单凭名字就很振人胃口;
“
蟳仔菜瓜汤”、“丝瓜鱼丸汤”、“蟹粉丝粥”、“虾皮丝瓜汤面
”
等等,汤随菜走,滑爽的汤汤水水,不是夏天的诱惑是什么?
喵独爱的“
蟳仔菜瓜汤
”,可算是一道年代久远的厦门菜品。据说来自禾山或者灌口一带的本地优质菜瓜,配上上本港新鲜的蟳仔,那就是极好的。红绿相间,色鲜味美,鲜死人了。
久馋成大厨,所以,美食喵有个专业提醒:菜瓜的挑选非常重要,不要选那种捻起来柔弱无骨、腰背不挺的亚健康瓜,要仔细观察“色、形、花”——如果瓜皮坚硬,而且颜色翠绿,捏起来手感结实,这样的瓜一般质地嫩且脆;根部的花水灵,也证明瓜是新鲜的;另外,瓜蔓要新鲜的,如果蔫掉干瘪,证明其精神不振。据说,优质的菜瓜质地脆嫩到“
贡狗去一堂
”,就是拿去打狗,会脆生生地断成两截,哈哈。
再说,丝瓜也属于全身都是宝的那一类宝宝。
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丝瓜藤的汁液被人们用来清凉解毒;根、叶捣烂后外敷,据说可以治疗疖子;丝瓜花也可以煮汤来洗涤脓疮;丝瓜皮和西瓜皮、冬瓜皮三合一煎水,就是降温防暑又好喝的茶饮“三瓜汤”(试一下呗);丝瓜肉和冬瓜、荸荠、萝卜、莲藕五种菜蔬一起榨成“五汁”,在民间也有退烧的功效;甚至等丝瓜老去后干成的瓜络还可以做成碗刷、拖鞋、枕芯等甚至是丝瓜络茶。
“数日雨晴秋草长,丝瓜沿上瓦墙生”
。
入夏时节,闽南乡下,房前屋后的丝瓜叶子铺天盖地疯长,绿叶中有亭亭玉立的黄色花朵,在花叶的掩护下,冷不丁地冒出长长短短的瓜儿,在风中轻轻晃荡。
在瓜棚下闲坐的老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没食倥倥颠,目睭花花,匏仔(葫芦瓜)看作菜瓜”什么,喵突然觉得,这才是大舅和表姨妈们心里最熟悉又陌生的风景吧。
厦门沙坡一尾猫
微信ID:XMshapow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