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氏义庄位于仓河北街的中段,大门很气派,被称为将军门。华氏应该是走科举考试,入的是文职,祖上大概也没有做将军的。说是将军门,并非人家祖上有大将军,大约是因为这门的样式。
说到义庄,这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慈善机构,不是官方的,而是由某一个姓氏家族创办的,主要是为本族做好事。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义庄,始于宋代名臣范仲淹,他在苏州建立了范氏义庄。而无锡,则始于荡口华氏,就是这个华氏义庄。
这个义庄由华氏第二十二世孙华进思创办,他没有儿子,嗣侄子华公弼为子,也就是华蘅芳、华世芳的五世祖。华进思是国学生,家境富裕,有两千两百多亩土地。乾隆八年的时候,他就置了一千三百四十亩义田,创建了义庄。华公弼把义庄移建到了自己的宅第之右,人们通常称为华氏义庄,到了清末,华氏义庄的义田规模达到了七千多亩,也是当地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久的义庄,有“江南第一义庄”之称。
其实早在明朝,华贞固的次子华兴叔就割田百亩设立了义仓,建桥筑路,减租惠佃,广行善举,只是规模没有后世那么大,可以算得上是义庄的前身吧。
义庄是江南地区典型的清初明式建筑,是荡口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筑。现存房屋四进,建筑面积两千五百平方米。门厅的“华氏义庄”四个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无锡华氏第二十八世孙华建敏题写的。
走进将军门,这是门厅,也叫仪门,面阔三间,当中一架屏风,这是中国古典建筑的讲究,让人不能把后面的景色一览无余,要掩藏一下,然后再渐入佳境。
过一个天井,第二进是轿厅,上方悬着“高德乐善”的匾额,下方是义庄的地图,看规模着实的不小。两侧的柱子上有一副对联,前面的柱子还有另一副。出入府邸的主人宾客都在这里停下轿子,也是供轿夫们喝茶休息的地方。
往里走是一个颇大的天井,两侧有碑廊,我们也没有仔细看内容,四十六块碑刻中的大部分,都是华氏家族和著名文人的书札信函。
第三进是正厅诒谷堂,除了厅名的匾额,还有“敦本表俗”的匾额,挂在外面。这座大厅是庄董们议事的主要场所,有关义庄的事项,都在这里“开会”商定。这个厅的名字也挺有意思,“诒”是赠送的意思,“谷”是稻谷,可以指代粮食,“诒谷”就是赠送粮食,这也是义庄的主要功能。
大厅的主要梁和柱都是由珍贵的楠木构筑的,所以又称楠木厅,是江南地区保存得比较完好的楠木厅之一。厅堂上摆放的桌椅茶几,看上去都十分厚重。
后面还有一个天井,比较小窄小一些,一侧有座半亭,倚墙而建,靠墙还开着一道门,但一般不开。
最后一进是怀芬书屋,中间供奉孔子先师的画像,两侧对联一副,好像这也是大户人家书屋的标配。义庄规条中有专门的“训蒙章”条规,把原来分散在各私塾的学子们集中起来,一方面可以统一对族中子弟的管理,一方面也节约教师资源。这种形式,也是新式学堂的雏形。
一侧是粮仓,是储藏义田所收谷物粮食的地方。虽说义庄的布局和一般的大宅颇有些类似,但除了四进大厅外,其余的房屋都作为仓储使用了。这些谷物粮食,用来赈族救贫、恤寒解困、养老助学等开支。还有一些农具在里头,我们虽然也参观过农耕文化园,但还是没整明白这些器具的用处,猜测大概是舂米的吧。虽说只是一个仓库,但是墙上的画啊对联啊一样都不少,书香世家的派头就是不一样。
从天井里往左行,有一个花园,因为在主厅的西侧,又称西花园。虽然不大,但也具备了一般古典园林的要素,例如停子,长廊,小桥和流水。亭子是六角的单檐翘角古典式样的,下面的墩子架在水里。池塘很迷你,但也是水。旁边有一株西府海棠,春天的时候这株海棠开一树粉嫩嫩的花朵,非常漂亮。这个季节,倒是颇有些萧索了。
池塘既小,桥自然也是迷你型的。其实这桥架不架都无所谓,几乎没有什么实用功能,更多的是美学功能。
花园沿围墙是长廊,靠墙也是碑刻。华氏出了不少出色的子弟,文脉亨通,留下的墨宝或赞誉自然也是极多的,难怪碑刻的数量很丰富。
往门口走,在门厅和轿厅的一侧,是一间典当行,叫永裕当。旧时的典当行范围很广,除了军器,几乎无所不收。华氏义庄曾经先后开过永裕当、恒典当、泰源典当等。虽说典当行收当的价格只有原物的几分之一,但对于急需用钱的人来说,倒也是个筹钱的好途径。再说,只要不死当,事后有了钱还可以赎回。
除了华氏义庄,荡口还有芬义庄、永义庄、春义庄、襄义庆、徐义庄等,最多的时候有十二座之多,其中华氏一族就建了五座。其他的义庄,可能也是在华氏的带动下创建的,这是荡口源远流长的义举。
仓河北街的街道要比南街来得宽阔一些,除了中间是石块铺成的以外,两侧是砖块,可能是后来补上的。
恐龙展览馆比较受小朋友的欢迎,这里陈列了很多恐龙模型,还有各类化石,不过应该是复制品。我们对此兴趣不是很大,店里也没有什么客人。
孝义路不是很宽,但两侧居然还留下了栽种绿植的地块。一侧是翠竹青青,绿意盎然;一侧是落叶的乔木,露出斑驳的粉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