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有一幢两层楼的砖木结构,看着也像是旧屋的样子,是“春秋荡口文艺沙龙”,这个应该是相关团体有活动的时候才会开放吧。
永安桥是单孔桥,这也是古镇比较常见的桥梁形式。看起来这座桥不是太古老的样子,可能是后来重建的。永安这个桥名,也很符合古镇的风格,好像在很多江南古镇,都会用“永安”来作桥名,大约是取其吉利的寓意吧。
这一带的民居看起来修缮得不错,但还保持着原有的风貌。街道窄得两个人并肩而行的话,那对体量得有些要求了。两个胖子,还真没法肩并肩走,非得苗条些的人才行。
旁边还有一座迎福桥,也是单孔拱桥,样式和永安桥很接近,可能两座桥是相同年代建造的。两桥呈八字形,江南这种八字桥还挺多的,概因水域比较多,河流的支道也比较多的缘故。
卖鱼桥应该也是荡口比较古老的桥之一了,这座桥几乎与岸两边齐平,只稍稍高出几个台阶。以前这里是荡口的鱼市,从河里打上来的鱼,就在这里售卖。可以想见,这里应该算得上是荡口镇比较热闹的地方。卖鱼的买鱼的,这就是人间烟火啊。
过了卖鱼桥,街道依然很狭窄,但这里更安静了,我在这里走走停停,居然没有看到其他的游客。
街边居然还有个铁匠铺,我走进去看时,也没有看到店家,不过灶堂里还烧着火,看起来倒像是随时准备打铁似的。打铁这项技能,也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毕竟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把一些传统行业给挤掉了。
老虎灶更是活在年长者记忆里的店铺了,像我们是从没见过的。只见一个大灶,灶上灶下都堆放着热水瓶。旧时没有燃气灶电磁炉电水壶,有这么一个灶头,估计烧水的成本不会高,也挺方便周边居民的。尤其是冬天的时候,要想洗个啥的,到这里来拎个两瓶水回去,那也挺方便,重点是这水资应该挺便宜。
旁边还有一些器具,我就知道烧水在灶上,水缸是盛水用的,河水不能直接拿来饮用,要用明矾啥的净化一下,因此需要伫水。但是旁边那些看着仿佛挺有型的器具,就不知道做什么用的了。
有条巷子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叫“油车里”,不知道是个什么来头,难怪这里旧时是榨油的?以前人们吃菜籽油、芝麻油,可以在作坊里榨油,感觉比我们现在买的成桶油健康,即使挑了非转基因的油买,也没有新新鲜鲜的这种能看得到原材料的好。
江南雨季多,容易返潮,墙面上多是灰迹斑斑,有的甚至墙根上半人高已经全灰了,颜色还挺深。往上就斑斑驳驳的,好像是老天爷随心所欲作的画。
还有一家竹器店,规模居然还不小,陈列着很多竹制品。按说无锡也不盛产竹,要到宜兴才会有大片的毛竹,不过竹制品在锡地倒是颇受欢迎的。这些竹制品形式很丰富,有大大的竹篾盘,很薄很大,可以晒制一些东西。我们在宜兴竹海的农家,看到他们就是用这种器具晒制竹笋的,晒干了就是笋干。因为是用竹篾编起来的,所以底盘看着虽然挺绵密,实际上是不会积水的,水会从竹篾间的缝隙里漏个精光,晒制东西真是太合适了。
还有竹篮,我看到有些环保人干就用它去菜市场卖菜。买一篮子菜装上,那是挺沉甸甸的,也足够一家子食用一两餐的了。
旁边有店家正在专家地编制着竹篾器具,大概是刚开始,还看不出来编制的是什么。因为人家太专心了,我们也没好意思跟人家搭话,默默地退了出来,其实是想问一下挂在那儿的几样东西是做什么用的,以前没见过。
沿着北仓河有好几座桥,中间的几座桥视野都挺不错,尤其是拱桥,因为桥中心比较高,所以看出去的视线也比较远,江南小镇的枕河人家,便尽收眼底。烟雨江南,那是杏花开的时候最美,不过冬天看出去,又格外有种静谧的美丽。今天的小镇,实在是太安静了,让人觉得脚步重一些,都不太好意思,怕打破了小镇的宁静。
再往东走,又开阔了起来,沿河有一座长长的竹廊。说是廊,分明很宽,类似于榭。说是榭,那又太长,像是廊。这里可以容纳很多游客,不过这一带古迹比较少,即使旅游旺季,走到这里的人也不多。
这里的河道也比较开阔了,河畔民居没那么集中,倒是种了一片草坪,上面有迷宫、翘翘板、千秋架之类的传统娱乐项目,用的也不是现代工艺,而是竹制品木制品,看起来像是上世纪的游戏用具。不知道是为了怀旧,还是为小朋友准备的。
一路往东,河道上架着一座桥,因为河道宽了,桥也很长。桥板挺平坦,不过也有个台阶高低。
河畔有一条长廊,这组建筑看起来像是后来重建的,应该不是旧居。廊很长,把建筑连起来。临河有栏杆,但没有座椅,可以倚栏远眺。
到了这里,应该是后来修建出来的,看起来只是一些仿古的建筑,墙很墙,瓦很黛,看着挺新的样子。河道在这里更加开阔,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池塘。
河边有个码头,泊着几艘摇橹船。今天倒是没有客人游河,以前这个项目还挺受外地游客欢迎的。有时候还有戏剧表演,演员站在桥头唱戏,大半是唱锡剧,这是无锡的地方剧种,缠绵悠扬,带着水乡的软糯。
这里有一座桥挺高,三孔拱桥,从规模上看,应该算得上是荡口最雄伟的桥了。不过这座桥是新建的,这一带的建筑看着也是新的。
再往东,就是东门了。从这里可以出去,不过我们的停车场在北门,还是要从这里返程的。当然,我们原本也是计划在这里再游览仓河北街,自然不会从这里出门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