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最后一个周末,天空晴朗,冬阳温暖,气候宜人,我们登上西去广东的动车,来个辞旧迎新的短线跨省游,行程3天半,景点仅3处,均位于闽粤结合部,第一站是本省的诏安 。
漳州沿海一带的各县景点,早年均已走过。 诏安是福建沿海最西边的县,与广东饶平相邻,原本默默无闻,前些年突然冒出个景点望洋台,引起我的关注,从报纸刊登的照片看似乎不错。说突然冒出其实并不准确,望洋台实际上并非一个新景区,而是刚开发的老景点。从厦门出发动车1小时便到 诏安 ,下车的人也熙熙攘攘,看来在厦门工作的 诏安人不少,但走出动车站就傻眼了,偌大的站前广场上既不见公交车的影子,也没有公交站台的标志,走过那么多动车高铁站,这种情况第一次遇到,此前攻略时已知有公交车进城,每半小时1班,这么多旅客也不可能都去打的,经路边询问得知公交车确实有,但还未到。十几分钟后来了一辆公交,人们蜂拥而上,把车里挤得满满的,进城后又因未按下车铃坐过了两站,乘客与司机都吵了起来,诏安的落后由此可见一斑,下车伊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城区都如此,乡镇岂不更差,我不禁为明天的交通担忧,望洋台位于城区南面 梅岭 镇南门村海边,没有直达景区或南门村的车,网上说只能坐每小时1班前往宫口村的农客,中途下车后还需步行。我们在酒店隔壁的汽车站打听,得知车站也不卖乡镇农客车票,上车地点就在站外路边,上车时再买票,在酒店门口的路边小店再问,去宫口的车趟次倒是很多,每20分钟就有1班。
次日上午,在路边没等多久车就来了,售票员还是个时尚的高靴短裤女郎,她告诉我们到梅岭镇的一个三叉路口下车后可坐摩的前往望洋台,网上可没人说过此情况,从地图上看三叉路口至望洋台所在的南门村约有1.5公里的路程,原计划步行前往,有摩的就方便了,不到10分钟就到景区入口,有一石碑说这是厦门山海合作项目。此时尚早,游人不多,上坡右拐很快就看到景区的标志—望洋台,这是一座6米多高的天然巨石,向海一面非常平坦,上有“望洋台”三个摩崖石刻大字,笔力雄浑,分外醒目,每字约1.4米见方,这可不是现代的作品,镌刻的时间竟是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距今已有490多年历史,比诏安设立县制还早4年,落款是福建布政司右参政蔡潮。经百度一查,蔡潮为浙江临海 人,曾在福建为官5年,因筹措督运军粮、协力抗倭有功,
漳、泉等地均为他立碑记功,后升任河南右布政使,任内及退休回乡后作为颇多,史上评价不错。明代布政司相当于省政府,设布政使相当于省长,参政仅次于布政使,为省级三把手,早在四百多年前巡查海防时就曾到此一游了,现代人真是有眼无珠,让此石孤独望海近五百年,前几年才开发成景点,据摩的司机称,现已升格为省级风景区。石前有一介绍牌称,望洋台还曾作为“清新福建” 的滨海风光代表出现在《人民画报》上,是福建唯一入选的文化旅游景点。在这座人文巨石下方不远,还有一处天然奇石也引起我的关注,它既是典型的风动石,朝海的一面又呈凹凸不平峰窝状,这是海潮侵蚀的结果,说明古代海平面比现在高不少。
沿着今年新建的木栈道来到海边,这里有段百余米长的沙滩,沙白滩浅,近处是人工养殖的条状设施,远处就是一望无际的南海 ,潮水轰鸣着扑打沙滩、岩石,掀起一阵阵白浪。走到栈道最东端,又见一巨石端坐于高处,从正面看酷似猿头的侧面,从后面看则呈正方形,底部悬空,又是一天然风动石,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人惊叹。
艳阳高照,游人渐多,我们离开海边,沿原路返回至景区入口,附近林荫下就是悬钟古城南门,此城非百姓居住城池,而是千户所级的军事城堡,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因形似悬钟而名,是与龙海镇海卫、漳浦六鳌 、东山铜山并称的福建四大海防古城之一,戚继光、俞大猷曾在此抗倭,多次发生激战,一度陷落,清代郑芝龙、郑成功也曾在此驻兵。600多年来几经战乱,数度重修,明清两代均为东南海防要塞,
但与我们以前去过的六鳌古城不同,这座昔日的军事堡垒现已变为村庄所在,城内盖满了民房,仅有城门及其附近不高的城墙上的古榕,仍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我发现门右边城墙旁有一新辟小路,凭直觉估计与景点有关,进去不远便发现岩石上又一蔡潮留下的石刻“君恩似海”,明朝嘉靖皇帝对蔡潮多有褒奖,蔡潮感激涕零,在此刻石以表心迹,我行前攻略时已知古城内有此一景,但今天的游客中只有我一人前来凭吊。
两个小时的游程到此结束,历史与自然交织,内容丰富而充实,尤其是望洋台景区建设已初具规模,除缺一大门外,道路、亭子、公厕一应俱全,而且还无需门票,据说在村后关帝庙旁的果老山,还有仅次于漳州云洞岩的第二碑林,留有30多处明朝海防将领的摩崖石刻,此地值得一游,应该组合开发。我们回城后直接前往广东饶平 ,也就20多公里40分钟的车程,今天是年末最后一天,晚上在路边小炒店小酌一番,以此辞旧迎新年。
饶平应是粤东较贫困的小县,穿城而过的黄冈河还算宽阔,这里的地名多用“饶”字,除县名外还有三饶镇、上饶镇,村有饶洋、田饶等。这里还有不少土楼,最著名的是位于三饶镇的道韵、新韵、饶韵三楼,人称“饶平三韵”。三饶镇距县城47公里,每半小时有1客前往,桥头旁的汽车站距酒店不远,与诏安一样,也是破旧不堪,场地狭小,甚至连汽车时刻表都没有,看来在私车的冲击下,公立客运的日子并不好过,车站门口停着几辆前往高铁站的专线车,车身新颖,再想起高铁站的宽敞新颖,与公路反差巨大。今天是元旦,新年的第一天,上午9点搭上汕头来的过路车,一路北上前往三饶镇,途中看到路边标语牌称“茂芝会议永放光芒”,不禁有些好奇,过去只知“古田会议永放光芒”,从未听说过茂芝会议,不免车上临时百度一番,原来三饶镇北去20公里的上饶镇,有一个茂芝村,1927年南昌起义部队就是从这一带南下广东,影片《建军大业》也体现了80年前的这段历史,时任警察局长的朱德虽然不是南昌起义指挥部的核心成员,手下也只有300余人,但在这里却建立了丰功伟业,奠定了其作为我军创始人的地位。当年朱德奉命率3千人在此阻击国民党钱大钧的两万多追兵,掩护主力南下潮汕,阻击战的地点就在饶平以北的大埔县三河坝,激战3天伤亡千人后撤退,准备南下与主力部队会合,到达茂芝村时得知南下的主力在揭阳已被国民党军打散,领导机关解体,周恩来、叶挺、贺龙均不知去向,一时军心动摇,指挥员也不知所措,朱德召集20多位军官骨干开会稳定军心,并决定北上湘南,最后在砻市与毛泽东秋收起义部队会合时,人员仅剩800多人,但都是精华骨干,如周士第、陈毅、李硕勋(李鹏之父)、粟裕等。没想到近百年前,这一带曾是血雨腥风的战场,并诞生了一曲气壮山河的史诗。
上午近10点,我们到达三饶镇,这里已完全城市化,街道宽阔,楼房齐整,从车站前往位于南联村的道韵楼,需步行约1公里多,走近这座大名鼎鼎的土楼,眼前的情景令人大吃一惊,年久失修,门面破败,左侧上部已不成形,大部分的土墙中段均风化内凹,上段多处是用方形土砖填补而成,从门口所立石碑的介绍文字看,此楼还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不知有关部门是如何保护的。根据石碑介绍,道韵楼建于明成化年间,经黄氏三代人百年努力,于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完成,至今已有430多年历史,共有3环,外围3层,呈八角形,占地面积约一万平方米。据网友考证,道韵楼高11.5米,墙厚1.6米,内径101米,周长328米,
是全国最大的八角形土楼,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从高空看八角更明显,如运用圆面积计算公式,外径应为近113米。在土楼中,八角形也不多见,与八卦外形相同,当地真应该好好保护,在现场可见工程人员活动,建筑材料已入场,看来维修工作即将展开。走进土楼内,偌大的院子显得空旷冷清,只有稀稀拉拉几个游客,中间一独立建筑已无屋顶,墙上一巨幅照片可见土楼全貌。道韵楼是单元式土楼,最内一圈均为门户,可直通二、三环,但多数大门紧闭,无人居住,少数几户人家也谢绝入内,大门入口内侧有一公共楼梯可上三楼,但已被施工人员封闭,我们无法上楼观赏,也无法拍到全貌照片。
另一座土楼新韵楼位于南新村,距道韵楼不远,拐进一条小路不久即可看到,前面场地宽敞,土楼的正面一览无余,楼高三层,气势壮观,虽然上部屋檐有些地方瓦片不全,但墙体基本保存完好,大门上方有一巨型兽脸浮雕,这在土楼中还是首次见到,楼名右边写的年代是雍正甲辰年,即公元1724年,也有近300年历史了,但门口没有任何文字介绍,走进楼内也不见一个游客,里面的住户对陌生人的来访有些不安,用警惕的目光注视着我们,可见平日少有游客光顾。我发现这也是一座单元式土楼,但后面的外围墙几乎都没了,据说原来建有外层,现已塌了一半,尽管如此,它仍号称是全国最大的圆形土楼,
有网友根据航拍照片将其与道韵楼对比,推测新韵楼的外径为105米,将道韵楼放入新韵楼刚刚好,但据我研究, 福建平和县安厚镇汤磨村巷口村的云巷斋土楼直径达147米,原计划建三环,后只建了一环半,目前外环基本完好,那才是真正的全国最大圆形土楼,当然云巷斋也存在院内随意搭盖砖混房屋、历史风貌被破坏的问题,保护状况令人担忧。饶平三韵中还有一座饶韵楼,百度并无具体的条目介绍,仅有一条网友的消息称,饶韵楼位于田饶村,建于明崇祯七年(公元1634年),至今已有383年历史,楼3层,高9.8米,周长163米,占地2212平方,由此可推算其外径为26.5米,比上述二楼小多了,此外,百度地图也查不到田饶村的位置,我们就放弃了。
回到饶平汽车站,直接前往最后一站潮州,70公里的路程约1个多小时,但逢小长假尾声,进城的韩江大桥大堵车,汽车站门口的交通也十分混乱,连公交站牌也没有,到下榻的酒店已是下午4点多。潮州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美食之都,但厦门常见的牛肉火锅倒不见踪影,据了解住处距高铁专线车上车点不远,去广济桥也就5、6百米路,完全可以步行前往,但在非假日广济桥要上午10点才开门迎客。第二天上午我们寄存行李后慢悠悠步行前往,先逛了逛新牌坊林立的太平路,又外观了广济门城楼,近10点时到广济桥景区门口等候。广济桥于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潮州最著名的景点,人称“游潮不游桥,枉费走一遭”,2009年中国邮政为此桥发行一套邮票,引起我的关注。
广济桥位于古城东门外的韩江上,为古代广东前往福建 、浙江主要通道 ,始建于南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原为木船连接成的浮桥,水毁后改为浮桥与梁式桥结合,两岸向江心不断增设石墩,中间连接浮桥,断开时便于舟船通航,这种形式的桥梁在我国古桥中尚属孤例,并在墩上建亭,用于休息,后逐渐发展成集市,人称“一里长桥一里市”,几经兵灾水火多次被毁,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知府王源主持大规模重修,东西两桥石墩多达23个,从此定名广济桥,解放后多次改建,浮桥改为钢梁,可通汽车,1989年下游新建韩江大桥,结束广济桥作为交通纽带的历史使命,2003年进行全面维修,历时4年,耗资近亿,其中李嘉城捐款730万,现浮桥设18只木船,东段12墩,西段8墩,设亭24座,飞檐翘角,造型各异,为广济桥又添风采。
上午10点准时开门,门票仅需20元,这恐怕是全国最便宜的景点了,完全可入选中国最有良心的风景区,此次出行,前两处也免票,景点门票这项几乎没花什么钱,这在我所有游历中也是绝无仅有的。今天是小长假后第一天,汹涌的人潮已经退去,非常适合游览,518米宽的韩江风光宜人,水色尚青,我们走走停停,拍拍看看,桥上的亭子各有特色,桥面铺的是长条巨石,桥下可见同样巨大的古石梁,说明古代桥面比现在低好几米,因此,广济桥面和亭子虽是现代新修的,但桥面下的桥墩大部分都是古代原物。
原来东、西段还各有一尊镇水铁牛,但1842年韩江发大洪水,将镇水铁牛之一冲毁,现仅余西段另一铁牛尚在,可见古代韩江洪水之猛烈。走完西段8墩,中间的浮桥还未连接,东西段之间江水滔滔,广济桥呈中断状况,原来10点开门后,需从东岸用机动船将串成一片的三船,一片片顶到江心,前后需要费时40分钟,待浮桥连通后方能走到东段,游客们都围在桥头观看连接的全过程。
广济桥的独特之处是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身,古时早晚时浮桥移开,以便船舶通航,是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与卢沟桥、赵州桥和福建洛阳桥并称为我国四大古桥,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给予高度评价,现在水运已经衰落,但开闭形式仍保留下来,这也是广济桥的独有特色。
其实景区可利用这些现成的船,可以开发江上游,让游客从船上一览广济桥正面全景。过中段浮桥登上东段西桥头,广济桥东段比西段更长、更壮观,有多达12个桥墩,桥亭也更多,还专门为重修此桥的清朝太守刘浔等人建了一座“民不能忘”牌坊,这是桥上唯一的牌坊。
走到东桥头,江边公园横卧着几块长条巨石,这就是2003年重修此桥时从江底捞上来的古桥石梁,宽厚各1米,最长18米,重达50多吨,身旁一女游客欣赏时不禁惊叹,古时没有起重设备,生产条件简陋,开采、运输、架设工作如何完成,难度超乎想象。我退到公园最南角,终于将东段全景收入镜头,但在此取景仅有我一人,其实景区有现成的船,可以开发江上游,游客可从船上一览广济桥正面全景。
从东桥头入口看,几乎不见游客,可推断西桥头才是景区主入口,且有城门楼、商业街,又临近市区。东桥头外还有个纪念韩愈的韩公祠,51岁的韩愈因上书《谏迎佛骨》被贬为八千里外的潮州刺史,艰苦跋涉百余日才到达潮州,上任仅七月余就调任袁州,但谁都没有想到,韩愈的潮州之行,不仅成为他生命中最辉煌的的一页,也成为潮州这座城市永远的印记,这条唐代被称为恶溪的河流也被改名为韩江了。本应去韩公祠看看,但时间关系,且回市区还要绕行下游韩江大桥,路程较远,所以我们还是从桥上沿原路返回西岸,整个上午的游程约两个小时。此行原计划最后去汕头南澳岛 ,但感觉景点比较一般,转车又较为麻烦,所以放弃了,下午乘动车返闽,潮汕站不大,但旅客几乎坐满,可见当地的人流之大、经济之发达。